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关于印发和田地区建设项目“黑名单”制度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

时间:2024-06-26 16:45:17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821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和田地区建设项目“黑名单”制度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行署办公室


关于印发和田地区建设项目“黑名单”制度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
(和行办发〔2005〕21号)

各县市人民政府,行署各部门、直属机构,各事业、企业单位,驻和各单位,各群众团体:
  《和田地区建设项目“黑名单”制度管理(试行)办法》已经行署2005年第一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〇五年四月五日


和田地区建设项目“黑名单”制度管理(试行)办法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勘察、设计、招标代理、监理、施工以及评标专家等规范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评标专家和评标专家库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和田地区范围内从事项目勘察、设计、招标代理、监理、施工以及评标等业务的单位和个人的管理活动。
  第三条 对在和田地区范围内从事项目勘察、设计、招标代理、监理、施工的单位,以及列入地区评标专家库的评标专家实行“黑名单”管理制度。
  第四条 勘察、设计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列入“黑名单”:
  (一)与建设单位串通,或者相互之间串通,采用不正当手段承接勘察、设计业务的;
  (二)超越资质等级范围承接勘察设计业务的;
  (三)将承接的勘察、设计业务转包或者违法分包的;
  (四)因勘察、设计原因造成经济损失、重大设计变更或工程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
  (五)设计单位违反规定指定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的生产厂、供应商的;
  (六)勘察、设计单位未按有关规定派设计代表进驻施工现场的;
  (七)转让资质证书的;
  (八)为其他企业提供图章、图签的;
  (九)伪造、涂改资质证书的;
  (十)被国内其他地区级以上(包括地区级和地级市)单位列入“黑名单”的。
  第五条 招标代理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列入 “黑名单”:
  (一)与行政机关有隶属关系或者其他利益关系的;
  (二)没有固定的营业场所和开展工程招标代理业务所需设施及办公条件的;
  (三)国家投资或者国有资金控股的建设项目开标时,未在自治区、地区统一的评标专家库中抽取专家的;
  (四)与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相互串通招标投标的;
  (五)以管理为名,非法干预评标专家评标活动的;
  (六)在保密时限内向他人透露标底的;
  (七)超越代理业务范围承揽招标代理业务的;
  (八)允许其他单位或个人以本单位的名义承接招标代理业务的;
  (九)转让招标代理业务的;
  (十)被国内其他地区级以上(包括地区级和地级市)单位列入“黑名单”的招标代理机构;
  (十一)其他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开展招标代理业务的。
  第六条 监理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列入“黑名单”:
  (一)超越本单位资质等级承揽监理业务的;
  (二)与建设单位或者工程监理企业之间相互串通投标,或者以行贿等不正当手段谋取中标的;
  (三)与建设单位或者施工单位串通,弄虚作假、降低工程质量的;
  (四)未按照合同和监理大纲规定派驻相应监理人员(总监、监理工程师及监理人员)参加工程监理的;
  (五)未实行“旁站监理”,或者由于监理人员人为造成工期拖延,影响工程进度的;
  (六)无证上岗的;
  (七)未按照批准的设计文件和监理大纲履行监理职责,造成工程质量隐患和经济损失的;
  (八)未经审批擅自追加(减)工程量或追加(减)投资的;
  (九)不合格的建设工程、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按照合格签字的;
  (十)允许其他单位或个人以本单位的名义承接监理业务的;
  (十一)转让工程监理业务的;
  (十二)因监理责任而发生一起工程建设重大质量事故或者在以往工程建设中发生过一起工程建设重大质量事故的;
  (十三)被国内其他地区级以上(包括地区级和地级市)单位列入“黑名单”的监理单位。
  第七条 施工企业及项目经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列入 “黑名单”:
  (一)在工程招投标中采取行贿、送礼、串标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扰乱市场秩序的;
  (二)由于施工企业或项目经理原因拖欠农民工工资并造成恶劣影响的;
  (三)转包或非法分包工程的;
  (四)出现工程质量问题,拒不返工的;
  (五)进场的项目经理、主要设备及技术人员(包括安全、技术、施工、材料保管、预算员)与投标文件不一致的;
  (六)项目经理超越权限承揽工程的;
  (七)未按设计文件施工的;
  (八)出现1次以上(包括1次)重大质量问题的;
  (九)由于项目经理管理不善,造成施工企业被列入“黑名单”,该项目经理将同时列入“黑名单”;
  (十)被国内其他地区级以上(包括地区级和地级市)单位列入“黑名单”的施工企业和项目经理。
  第八条 评标专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列入 “黑名单”:
  (一)私下接触投标人的;
  (二)收受利害关系人的财物或者其他好处的;
  (三)向他人透露投标文件的评审和比较、中标候选人的推荐,以及与评标有关的其他情况的;
  (四)不能客观公正履行职责的;
  (五)无正当理由,拒不参加评标活动的;
  (六)不参加年审的;
  (七)在保密时限内向他人透露标底的;
  (八)不公正评标,相互串通、倾向性评标的。
  第九条 和田地区建设项目“黑名单”,由行业主管部门提出,经地区发展计划委员会初审,报行署审定后在相关媒介定期公布。
  第十条 列入地区建设项目“黑名单”的单位和个人,三年内不得在和田地区范围内参与工程建设的相关活动。
  第十一条 列入和田地区建设项目“黑名单”的单位和个人处罚期限届满,由该单位和个人提出申请,经地区发展计划委员会会同地区行业主管部门审查,报行署审定后在相关媒介定期公布,其名单从和田地区建设项目“黑名单”中除名。
  第十二条 本办法由和田地区发展计划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负责解释。
  第十三条 本办法从下发之日起试行。



荆州市劳动模范评选管理暂行办法

湖北省荆州市人民政府


荆州市劳动模范评选管理暂行办法

荆州市人民政府令第84号


《荆州市劳动模范评选管理暂行办法》已经2010年11月11日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代理市长 李建明

二○一○年十二月七日

荆州市劳动模范评选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我市劳动模范管理,充分发挥劳动模范的先进模范作用,激发全市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湖北省劳动模范管理暂行办法》及其他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荆州市劳动模范,是指经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含荆州开发区管委会,下同)和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以下简称市直单位)推荐申报,由荆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命名表彰的劳动模范。

第三条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单位要加强对劳动模范的培养、宣传和管理工作,维护劳动模范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劳动模范在推进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模范作用。

第二章 劳动模范的评选表彰

第四条 市劳动模范从下列人员中评选:

(一)企业职工(含港、澳、台同胞和华侨在本市境内投资企业中的内地职工;本市境内外商投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的中方职工);

(二)农民(含进城务工人员);

(三)事业单位职工;

(四)国家党政机关、人民团体科级(含科级)工作人员,有特殊贡献的县(处)级干部;

(五)其他社会各阶层人员。

第五条 市劳动模范应具备下列条件: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岗位,奋发进取,开拓创新,勇于奉献,在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中取得显著成绩,在群众中享有较高威信,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

(一)在企业发展生产,深化改革,改善经营管理,开展劳动竞赛,提出合理化建议、发明创造、技术改革、节能降耗,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技术进步,促进安全生产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二)在国家、省和市重点工程建设或完成重大科研项目中作出突出贡献的;

(三)在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

(四)在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成效显著,并在群众中享有较高威信的先进人物;

(五)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

(六)在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保卫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增进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

(七)在控制人口、改善环境、保护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

(八)在其他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

第六条 市劳动模范可优先从市“五一”劳动奖章、先进工作者获得者以及受到市级(或相当级别)综合表彰人员中评选产生。

第七条 市人民政府每三年评选表彰一次荆州市劳动模范。

对作出重大贡献、事迹特别突出的优秀人员,可按照本办法规定的推荐申报程序,即时报请市人民政府批准授予市劳动模范称号。

对为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进步而牺牲和殉职的人员,可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程序申报追授市劳动模范称号。

第八条 市劳动模范的评选推荐工作,坚持实事求是、面向基层、面向第一线、面向经济社会各条战线和社会各个阶层的原则,严格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群众公认的要求,自下而上逐级推荐的办法进行评选。

第九条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市直单位采取等额推荐与自主推荐相结合的方式评选劳动模范。

被推荐的市劳动模范人选,必须经本人所在单位职工(代表)大会、居民(代表)大会或本人所在村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得到群众公认,并在一定范围公示,经所在单位党组织、行政审核同意后,方可推荐上报。

被推荐人选是企业主要负责人、党政机关(含人民团体)领导干部的,必须经有关部门签署意见。

凡违反国家政策、法规,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和严重职业危害,拖欠职工工资,欠缴职工各项社会保险费的企业,其负责人不能参加评选。

第十条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市直各单位拟推荐的市劳动模范人选必须分别经其所在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单位审核同意后上报。

第十一条 被推荐为市劳动模范候选人的,要在荆州市主要新闻媒体上进行公示,并按规定程序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章 劳动模范的奖励和待遇

第十二条 对命名表彰的市劳动模范,实行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由市人民政府授予“荆州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颁发奖章和证书,并一次性发给一定数额的奖金。

第十三条 加强对劳动模范的培养,积极推荐选送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尤其应当优先推荐在生产一线、技术岗位工作并具备有关条件的劳动模范参加党校培训或接受高等教育。

第十四条 对因工资收入偏低或患重大疾病、遭遇意外灾害造成生活困难的市劳动模范进行补助。

第十五条 有计划地组织劳动模范疗(休)养、考察,优先安排在关键岗位、关键工种和工作环境艰苦、劳动强度大的一线职工劳动模范参加疗(休)养,参加活动期间的工资福利待遇不变。

第十六条 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对因企业破产、停产而下岗的劳动模范优先提供免费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再就业培训等服务,优先为他们提供由政府出资的公益性工作岗位。

第十七条 企业要积极为劳动模范提供工作岗位。改制后的企业在同等条件下,要优先录用原企业的劳动模范,并依法与其签订劳动合同,确定劳动关系。

第十八条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单位应定期或不定期对劳动模范,尤其是离退休的劳动模范进行走访慰问,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生产(工作)生活上的实际困难。

第四章 劳动模范的日常管理

第十九条 劳动模范管理工作按照分级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由各级工会负责。各级工会可设专门机构或明确专人具体负责劳动模范管理工作。

第二十条 成立荆州市劳动模范评选管理领导小组,由分管此项工作的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相关副秘书长、市总工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农业局相关领导为成员。其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全国、省劳动模范的推荐上报工作以及市劳动模范评选表彰的组织工作;

(二)组织市级以上劳动模范有关情况的调研,参与劳动模范管理工作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三)负责市级以上劳动模范的信访接待和日常管理工作;

(四)发挥市劳动模范协会的作用,组织劳动模范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充分调动劳动模范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为推进荆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五)依法维护劳动模范的合法权益,对歧视、压制、打击报复劳动模范的行为,进行批评和制止,情节严重的依法予以处理。

第二十一条 市劳动模范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取消其荣誉称号:

(一)伪造先进事迹,骗取荣誉的;

(二)因触犯刑律,受到刑事处分的;

(三)受到开除党籍、开除公职或留用察看处分的;

(四)道德品质败坏,腐化堕落或有其他严重违法乱纪行为,在群众中和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的;

(五)非法离境的;

(六)应予取消荣誉称号的其他情形。

取消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必须依照劳动模范评选审批程序,由原申报单位逐级上报,并经授予其荣誉称号的机关审查批准。被撤销荣誉称号的,要收回其奖章、证书,取消其相应待遇。

第二十二条 建立市劳动模范重要情况报告制度。凡涉及市级以上劳动模范工作单位变动、晋升、辞职、下岗、离退休、亡故和违法、违纪等,市劳动模范所在单位(组织)必须逐级上报市劳动模范评选管理领导小组备案。

第二十三条 市劳动模范奖金、市劳动模范困难补助金和市劳动模范表彰及日常管理经费等由市财政列支,定额纳入市财政年度预算。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市总工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有效期3年,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关于民事和刑事司法协助的条约》的决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关于民事和刑事司法协助的条约》的决定

(1990年6月28日通过)

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决定:批准外交部部长钱其琛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89年8月31日在乌兰巴托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关于民事和刑事司法协助的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