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胶粘皮鞋产品质量“3.15”专项抽查合格率为80.5%

时间:2024-06-17 20:31:36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811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胶粘皮鞋产品质量“3.15”专项抽查合格率为80.5%

国家质量监局


胶粘皮鞋产品质量“3.15”专项抽查合格率为80.5%



胶粘皮鞋产品质量“3.15”专项抽查结果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产品质量监督司



胶粘皮鞋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鞋行业紧紧抓住世界制鞋中心向亚洲第二次转移的机遇,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九十年代初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鞋大国,近几年来,产量保持在60多亿双,约占全世界年产量的50%左右。

从2000年开始,国家质检总局已对65家企业生产的胶粘皮鞋予以免检。近期,国家质检总局对免检企业以外的其它企业生产的胶粘皮鞋产品质量进行了“3.15”专项抽查。共抽查了浙江、福建、广东、重庆、四川等5个省、直辖市41家企业生产的41种产品,合格33种,产品抽样合格率为80.5%。

抽查结果表明,本次抽查大、中、小型企业产品抽样合格率成阶梯依次排列,分别为91.7%、85.7%和66.7%。这些大中型企业中有的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检验设备完善。有的与当地质检机构确定了定向检验的关系。这些表明胶粘皮鞋行业的企业已经在向加强自身管理水平和完善质检能力上下功夫。但也有部分小型企业,原材料把关不严,没有检验设备,生产现场操作随意性很大,质量管理意识差,产品质量存在不少问题。

抽查中反映出的主要质量问题是:

1、钢勾心质量问题依然严重。钢勾心装在皮鞋大底的腰窝部位,在外底与外中底之间起着大梁作用。支撑保持着鞋的整体形状,勾心的质量合格与否对于女高跟鞋尤为重要,其抗弯刚度、硬度是重要的安全指标,不合格会造成皮鞋整体变形,穿着不稳定,严重时甚至崴脚,摔倒。因此,强制性行业标准QB 1002-97《胶粘皮鞋》中要求,跟高大于20mm且跟口高度大于8mm的皮鞋要有勾心,并且其抗弯强度和硬度必须符合标准规定的要求。本次抽查中有5种产品该项不合格。其中有1种产品竟然没有按标准规定要求装钢勾心。

2、耐折性能超标。耐折性能是模仿人正常行走的状态在特定的试验机上进行屈挠试验。首先在鞋的屈挠部位预割5.0mm的口,然后将其折4万次,测量其裂口长度,耐折性能指标(裂口长度)应≤30mm。本次抽查中有2种产品该项不合格,有新裂纹产生并且裂纹超标达到76.0mm。

3、标志不规范。本次抽查中有9种产品标志不合格。其中有的产品不标厂名、品名;有的产品不标明帮面所使用的材料。

4、外观质量差。本次抽查中有2种产品外观不合格,同双鞋部位尺寸超差。不合格主要原因是缝制、绷帮尺寸不准确。

针对抽查中暴露出的问题,国家质检总局要求各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结合本次抽查结果,对产品质量好的企业予以表扬,以引导消费;对抽查不合格的企业予以曝光,并做好这些企业的整改工作,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标准宣贯工作,督促企业按标准组织生产。




胶粘皮鞋产品质量“3.15”专项抽查结果部分质量较好的产品及其企业名单

序号
企业名称
商标
产品名称
型号
生产日期

1
浙江赛王鞋业有限公司
赛王
牛面胶粘男皮鞋
255
2003-9-15

2
泉州市千里行鞋业有限公司
千里行
牛面胶粘男皮鞋
260
2003-9-6

3
浙江圣帝罗阑鞋业有限公司
圣帝罗阑
牛面胶粘男皮鞋
250
2003-9

4
广州市康潮鞋业有限公司
老爷车
牛皮革面男式胶粘皮鞋
250
2003-9

5
浙江红草帽鞋业有限公司
红草帽
牛面胶粘男皮鞋
255
2003-9-16

6
鸥鸟王鞋业有限公司
鸥鸟王
PU革面胶粘男鞋
250
2003-9-17

7
温州市天创鞋业有限公司
天创
牛面胶粘男皮鞋
255
2003-9

8
重庆恒发鞋业有限公司
云舟
牛皮革面男式胶粘皮鞋
235,240,250,255,

260,265
2003-9

9
惠阳兆琦制鞋有限公司
比恩比
羊皮革面女式胶粘皮鞋
230,235,240
2003-10

10
成都市武侯区蓬豪皮鞋厂
红丹妮丝
牛皮革面女式胶粘皮鞋
225,230,235
2003-9


注:排名不分先后。



胶粘皮鞋产品质量“3.15”专项抽查结果拒检产品及其企业名单

企业名称
商标
产品名称
生产日期
产品批号
主要不合格项目

惠州市美誉鞋业有限公司
名妮
PU革面女式胶粘皮鞋
2003-10
5603
拒检




胶粘皮鞋产品质量“3.15”专项抽查结果不合格产品及其企业名单

序号
企业名称
商标
产品名称
型号
生产日期
产品

批号
主要不合格项目

1
温州市瓯海足霸鞋业有限公司
瓯象王
革面胶粘男靴
260
 
808
标志,外观质量,无勾心

2
温州市南白象金烈马皮鞋厂
金烈马
革面胶粘男鞋
255
 
5850
成鞋耐折性能,勾心硬度

3
重庆派克司鞋业有限公司
派克司
牛皮革面女式胶粘皮鞋
230,235
2003-8
817
标志,成鞋耐折性能

4
成都市武侯区福顺皮鞋厂
艾丹妮
马皮革面女式胶粘皮鞋
230,235,240
2003-8
339-5
标志,外观质量

5
惠州市振鹏鞋厂
带路人
牛皮革面男式胶粘皮鞋
250,255,260
2003-5
3362
勾心硬度

6
瑞安市丹顶鹤鞋厂
万事得.世佳
牛面胶粘男皮鞋
255、260
 
2231
勾心硬度

7
瑞安市莘胜富贵鸟鞋厂
雅咯鸟
牛面男皮鞋
255、260
 
833-1
勾心硬度


注:排名不分先后。




胶粘皮鞋小常识



一、判定鞋子的整体质量

判定鞋子的整体质量,要看鞋体是否端正,同一双鞋比较,相同部位是否对称;各部位是否平整、平服、平稳;缝线线路是否整齐;针码是否均匀。鞋里是否清洁,是否露钉尖(手摸鞋里)。鞋的子口帮底结合缝是否整齐,鞋里、鞋面是否变、脱色。配件装配是否牢固、端正,鞋垫是否牢固。

二、试穿感受鞋子舒适与否

选鞋时着重应该考虑的是鞋子的舒适性。鞋子是穿在脚上的产品,可不是看起来好就行的,挑选时,对其舒适性可马虎不得。尽管“鞋楦”决定鞋子的舒适度,但是在挑选鞋子的时候,不可能直接看到鞋楦,因此试穿才是最为重要的。试鞋时,左右脚都应同时试穿,因为人的左右脚的长度、围度(肥瘦)是有差异的,并且要来回走几步,确保鞋子在行走弯曲时不挤压脚趾、脚尖、脚背,不磨脚,穿着柔软度适中,既不板脚也不松垮,脚能伸展活动自如。鞋的后跟同脚的后跟不松不紧正好吻合。

值得注意的是,脚的大小在上下午有些差别,上午偏小,下午脚会稍有肿胀。因此,上午试鞋时,鞋子应该宽松些为好,在下午试鞋时,鞋子略紧些为好,这样选择的鞋确保穿着舒服合适。

三、“对号”选鞋

尽管中国鞋号标准已经公布实施多年,但是目前在国内市场销售的鞋子鞋号纷杂,除中国鞋号外,还有欧洲鞋号和英美鞋号。其中欧洲鞋号又称法码是中国鞋号实施以前一直使用的鞋号,欧洲各国使用法码为多,制鞋王国意大利也使用法码。因此我们在选购鞋子的时候,千万要选对鞋号,并应知道各鞋码之间的简单换算关系。如法码40的鞋,对应的中国鞋号为250;法码37对应的中国鞋号为235,其简单的公式为(法码+10)×5=中国鞋号。

中国鞋号是以中国人的脚长为依据制定的,即您的脚的后跟后端到脚趾前端的实际长度,为鞋号。

四、鉴别鞋面材料优劣

鞋用面革材料有牛、猪、羊等天然皮革,有关它们质量的各种检测标准规定了测试方法。消费者在购买鞋子的时候,只能靠感官来判定其质量的优劣。好的鞋用面革表面光滑细腻,能够微微看到细密有致的毛孔,完全没有粗糙的沙眼。褶皱痕迹细小,间隙紧密。用手压下去,感觉有点顶劲儿,手一松,又很快恢复原状。皮革厚度应均匀,颜色一致,不脱色,面革不裂浆、不松面。用手按压表面出现细微的放射状皱纹,手松后不能恢复平整的皮革较差。如果面革表面光洁无暇,手指按下部位不会出现一些细小的规则皱纹,则不会是天然皮革,可能是合成革。

五、区分外底好坏

目前外底鞋材通常有橡胶、聚氨酯、改性聚氯乙烯等。选鞋时用手按压鞋底要有弹性,用手揪鞋底没有小块脱落,摸上去不粘手,弯曲时柔软为好。

六、判断勾心是否合格

有一定跟高的男女皮鞋都有钢勾心,它是鞋的脊梁,通常安装在外底与中底之间的腰窝(脚心)部位,起着保持鞋底弧度和稳定性的作用,对于女士穿用的高跟鞋尤其重要,其质量的好坏决定了鞋穿后的整体外形保持和稳定。

衡量钢勾心的质量有两个指标,即勾心的抗弯刚度(柔韧度)和勾心硬度,两者同时达到标准要求才算好勾心,缺一不可,其检测有专用的仪器设备。在选鞋的时候,可用手适度的按压鞋内脚心部位,不软不变形为好。或者用一只手握住鞋腰窝前部,另一只手握住鞋跟,双手用力向上弯一弯,如果感到有阻力,稍一松劲就弹回原形,则说明勾心的硬度和柔韧性恰到好处;如果用手弯鞋没有阻力,软绵绵的,说明勾心硬度差或无勾心,很容易变形;如果有阻力,但是回弹不好,说明勾心尽管有一定的硬度但是柔韧性差,穿起来会不舒服,脚容易感到疲劳。

七、如何保养皮鞋

(1)加护底:加护底有防水、防滑、耐磨的三大功能。

(2)修鞋跟:如果鞋跟被磨歪了,应该趁着鞋跟胶垫尚未磨坏之前,赶紧拿去补!否则这样继续穿下去,会导致脚踝骨骨骼变形。

(3)选对鞋垫:在有些人的概念里以为真皮鞋垫最好,其实不然。皮革会老化、僵硬,而且只会吸臭不会除臭。不如选用现代科技产品如活性炭或经除臭加工的海绵鞋垫,效果更佳。

(4)选对保养品:给鞋保养请把握“吃油不吃蜡”的原则。市场上有很多的鞋油,多半都是加了颜色的蜡,这些鞋蜡只会停留在皮革表面,无法向下真正达到滋润的效果,甚至会导致皮革老化、龟裂。真正好鞋油的主要成分是油脂再添加染料与蜡,如此才能保护皮革给予饱满的色泽并延长使用寿命。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管理条例(1997年修正)

广西人大常委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修正)
广西人大常委会


(1993年12月1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根据1997年12月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本自治区文物保护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自治区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自治区境内,下列文物受国家保护:
(一)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及其附属物;
(二)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著名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及其附属物;
(三)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四)重要的革命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古旧图书资料等;
(五)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六)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少数民族的民族民俗用品、祭祀用具、土司官署、民族建筑、陵园墓地、碑碣、石刻、岩画、重要文献资料、手稿、字画、照片、典籍等;
(七)反映历史上中外关系、民族关系的重要遗址、建筑、遗物;
(八)其它需要保护的文物。
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古人类化石同文物一样受国家保护。
第三条 自治区境内地下、水下、洞穴内遗存的文物,属于国家所有。
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属于国家所有。国家指定保护的纪念建筑物、古建筑、石刻等,除国家另有规定的以外,属于国家所有。
国家机关、部队、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组织收藏的文物,属于国家所有。
第四条 属于集体、私人所有的纪念建筑物、古建筑和传世文物,其所有权受国家法律的保护。文物的所有者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文物保护管理的规定和本条例的规定。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保护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自治区人民政府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全区文物保护工作。市(地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保护工作。

第二章 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和经费
第六条 各级文物保护管理机构,按国家规定的职责范围,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保护管理的日常业务工作。
第七条 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有保护文物的义务,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和本条例的行为,有权制止、检举和控告。
第八条 文物事业经费和文物基建经费由各级人民政府分别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城市中的文物属于社会公益设施的,其保护、保养、维修所需经费应当列入城市维护费开支项目。
文物事业单位的业务收入,应当全部用于文物事业,不得挪作他用。
第九条 国家和自治区所拨文物经费由自治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管理,市(地区)、县、自治县文物经费由本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管理,专款专用。

第三章 文物保护单位
第十条 自治区境内文物保护单位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市、县、自治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市、县、自治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由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并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备案。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并报国务院备案。
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古迹、革命遗址由所在地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作出标记,予以保护,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破坏、拆毁、变卖。
属于集体、私人所有的,按照本条例的规定进行保护。
第十一条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市、县、自治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由公布的人民政府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树立标志界桩,作出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并区别情况设置专门机构或者专人负责管理

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设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移动、损毁。
第十二条 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因特殊情况需要建设的,必须经原公布的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进行其他建设工程的,必须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同意。
第十三条 文物保护单位不得改建、拆除、迁移。因特殊需要必须改建、拆除或者迁移的,须报经原公布的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决定。经批准后必须做好建筑文物的测绘、记录、照像等资料工作。对迁移
的建筑物,按原状、原材料在新址修复。拆除的建筑构件、艺术和建筑材料交当地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管理、使用。上述工作所需经费和劳动力,由建设单位列入投资计划和劳动计划。
第十四条 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建设危及文物安全的设施,不得修建与文物保护单位周围的环境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物或者构筑物。
在建设控制地带内新建建筑物、构筑物的,设计方案及有关技术图纸须经同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后,报同级城乡规划管理部门批准。
第十五条 城乡规划管理部门在制定城乡建设规划时,应当会同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将规划区域内文物保护单位及其他文物的保护措施,纳入规划。
第十六条 建设工程涉及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市、县、自治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单位在进行选址和工程设计时,必须按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事先会同该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确定保护措施,列入设计任务书,并报上一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同意;涉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
,建设单位必须事先会同自治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确定保护措施,列入设计任务书,并报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同意。
第十七条 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在进行维护保养、修缮时,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严格履行报批手续。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市、县、自治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修缮计划和设计施工方案,必须报自治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审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计划和设计施工方案
,必须报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批准。
文物修缮保护工程应当接受审批机关的监督和指导。工程竣工时,应当报审批机关验收。
第十八条 经批准使用文物保护单位的非文物单位应当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负责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保养和维修,严禁损毁、改建、增建或者拆除。
第十九条 属于集体或者私人所有的纪念建筑物、古建筑物,经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如需改变所有权,应当事先征得原公布的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同意。国家为保护文物需要征购时,按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条 禁止在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封建迷信活动。
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除自治区人民政府已批准作为宗教活动场所的以外,不得从事宗教活动。
在经批准作为宗教活动场所的文物保护单位内,有关宗教组织和人员应当负责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维修,其活动要在指定地点进行,并有专人管理,确保文物安全。文物管理机构有权检查、监督、指导。
第二十一条 国务院批准的历史文化名城,应当全面规划,加强保护管理工作。在集中反映历史文化的重点保护区或者文物风景区,城市建设规划应当保持其特有风貌。

第四章 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
第二十二条 自治区境内地下、水下、洞穴内埋藏的文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挖掘和占有。一切考古发掘工作,必须按国家规定履行报批手续。
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了科学研究和教学实习,需在本自治区进行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的,应当事先征得自治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同意,报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批准。
第二十三条 因建设工程工期紧迫或者有自然破坏的危险,急需进行抢救性发掘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及地下文物,由自治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文物机构进行,同时补办批准手续。
第二十四条 考古发掘工作,必须严格执行有关工作规程,保证发掘质量。自治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可以组织人员对考古发掘工作进行核查。
考古调查、发掘单位在调查、发掘结束后,应当及时将所有收集、出土的文物分类造册,并报自治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出土文物由自治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文物收藏单位收藏保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私自留用。发掘单位所需科研教学标本,必须经自治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批
准,履行调拨手续。
第二十五条 在进行大型基本建设和生产建设项目时,建设单位应当事先会同自治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力量在工程范围内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进行文物调查或者勘探;自治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认为有必要进行文物调查或者勘探的中、小型基本建设和生产建设项目,可以按规定
进行文物调查、勘探。
建设项目施工范围发现文物,应当立即停工或者局部停工,保护现场,同时报请当地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处理,当地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接到报告后7日内提出处理意见;有重要发现的,当地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及时报请上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处理,经自治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认
定需要原地保护的,报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
第二十六条 在基本建设和生产建设中出土的文物,应当及时交给自治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文物收藏单位收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隐匿、变卖、侵占或者损坏。
第二十七条 因基本建设、生产建设需要进行文物调查、勘探、发掘的,所需经费和劳动力由建设单位列入投资计划和劳动计划,或者报上级计划部门解决。
第二十八条 涉外考古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工作涉外管理办法》执行。

第五章 馆藏文物
第二十九条 文物收藏单位应当建立严格的藏品保护管理制度和藏品档案,对所收藏的文物要逐件登记,分级造册,账、物分别指定专人保管。严禁出卖、馈赠和私自占有收藏的文物。三级以上文物藏品应当报当地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安部门登记备案。
自治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建立一、二级文物藏品档案;市(地区)、县、自治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建立本行政区域内一、二、三级文物藏品档案。
自治区境内馆藏文物的等级,由自治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指定鉴定机构进行鉴定。
第三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负责辖区内全民所有制的文物收藏单位文物库房的建设,配置安全保护设施。
一级文物藏品和保密性文物藏品,设专库或者专柜重点保管,不具备收藏上述文物条件的单位,由自治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文物收藏单位保管。
第三十一条 一级文物藏品的调拨、借用、交换和展览,须经自治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同意,报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批准;二级以下文物藏品调拨、借用、交换和展览,报自治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批准。

第六章 文物的安全管理
第三十二条 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及其他文物收藏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根据实际需要建立保卫机构或者配备专职保卫人员。
第三十三条 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及其他文物收藏单位的文物库房、展厅和其他存放文物的场所的建筑必须坚固。凡不具备安全条件的,禁止存放文物。技术安全设备不够完善的展厅,不得陈列一、二级文物。
第三十四条 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及其他文物收藏单位,应当按《博物馆安全保卫工作规定》和《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的要求配备防火、防盗、防雷、防尘、防潮、防蛀等安全保护设施,公安以及有关部门予以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
技术安全设备的种类、数量、性能和安装的部分,电缆的走向、信号的使用及值班人员的工作规律等,均属机密,应当建立技术档案,不得泄露。
第三十五条 在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及其他文物收藏单位的文物库房附近,严禁存放易燃品、易爆品、易腐蚀品、有毒物品、放射性物品或者其他危险品。
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禁止开山、采石、挖沟、取土、放牧、射击、狩猎、砍伐树木等一切危及文物安全的活动。
第三十六条 禁止擅自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古迹名胜区的崖壁上新刻今人、古人的作品。因特殊需要刻的,应当事先将拟刻作品及其作者、拟刻作品的尺寸及拟刻的位置经自治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后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核批准。

第七章 流散文物
第三十七条 流散文物的收购、拣选和接收,由自治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统一管理,由指定的单位负责,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进行此项活动。
第三十八条 文物的经营,由国家或者自治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并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营业执照的文物商店在核定的经营范围内进行。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不得进行文物销售或者拍卖活动。
第三十九条 经营文物监管物品,必须经自治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四十条 私人所有的文物可以采取捐赠、出卖等方式转让给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和自治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全民所有制文物收藏单位,也可以由国家指定的文物商店收购。
私人收藏的文物,严禁倒卖牟利,严禁私自卖给外国人。
第四十一条 文物收购、征集人员在收购、征集、拣选文物时,应当出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发给的证件。收购、征集、拣选到文物应当及时登记,入库保存。严禁文物征集、收购、拣选人员借工作之便为自己或者他人非法代购文物。
第四十二条 银行、冶炼厂、造纸厂、供销社以及其他废旧物资回收部门发现违法出售文物的,应当立即报告当地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处理,在收购废旧物品中拣选到的文物,应当移交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文物收藏单位收藏,不得销毁、损坏和出售。
银行留用拣选到的历史货币进行科学研究的,应当征得自治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同意。
司法机关、工商行政管理、海关等部门在查处违法犯罪活动中依法没收、追缴的文物应当在结案后连同有关资料立即移交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文物收藏单位保管或者收藏。

第八章 文物的拓印、复制、拍摄、测绘
第四十三条 自治区境内文物石刻的拓印,由自治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单位负责,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拓印。因特殊情况需要拓印的,须经自治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批准。
第四十四条 文物的拓片不准出售。翻刻副版拓片出售的,应当事先将出售的副版拓本报自治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凡内容涉及我国疆域、外交、民族关系、科学资料和未发表的墓志铭、石刻等,禁止翻刻副版拓片出售。
未经国家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国外提供拓片。
第四十五条 文物的复制、仿制由自治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国家一级文物藏品的复制,经自治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后,报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批准;二、三级文物藏品的复制,报自治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文物复制按照批准的数额进行,复制的文物必须标明单位
、时间、复制品编号,未经自治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批准,不得作为商品对外销售。
第四十六条 未经自治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自治区境内搭架临摹古代岩画、石窟造像、墓葬壁画和测绘古遗址、古建筑和纪念建筑。
第四十七条 文物保护单位和各级各类博物馆的文物陈列品,未经自治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批准,不准全面系统拍摄或者录像,不准将文物从陈列柜中提出拍摄。
未经自治区和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批准,不准外国人在未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和考古发掘现场考察、拍摄、录像。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国外提供未经公开发表或者公开展览的文物照片。需与国外合作出版文物书刊,应当报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国内宣传、出版、研究、教学单位需在自治区境内拍摄文物照片,必须经自治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并不得转交国外使用。
第四十八条 利用文物及文物场景拍摄电影、电视及录像的,必须事先提出制片计划,经自治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按文物的级别审核批准。
境外同我国合作拍摄文物专题电影、电视和录像,由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审核批准。
拍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严格遵守文物保护的各项规定,确保文物安全。在拍摄电影、电视、录像过程中,不准超过批准拍摄的范围。严禁用文物作拍摄道具。

第九章 文物出境
第四十九条 文物出境必须事先向海关申报,经国家指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文物鉴定机构鉴定。经鉴定许可出境的文物,由鉴定部门发给《文物出境许可证》,从指定的口岸出境;经鉴定不准出口的文物,由指定的文物管理机构登记发还或者收购,必要时可以
征购。对涉嫌以盗掘、盗窃、掠夺、倒卖、走私等非法手段攫取的文物应予扣留,并依法通报有关机关审查处理。
第五十条 从文物商店购买的文物出境,应当按规定位置钤盖火漆印章并持外销发票,经海关核对审验后方可出境。
第五十一条 文物出国展览应当事先向自治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报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批准。

第十章 奖励与惩罚
第五十二条 有下列事迹之一的,由各级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一)认真执行文物政策法规,保护文物成绩显著的;
(二)为保护文物与违法犯罪行为作坚决斗争或者揭发、检举盗窃和走私文物犯罪分子,对破案有功的;
(三)将个人收藏的文物捐献给国家的;
(四)发现文物及时上报或者上交,使文物得到保护的;
(五)在文物保护科学技术上有重要发明创造或者其他重要贡献的;
(六)在文物面临破坏危险的时候,抢救文物有功的;
(七)从事文物拣选、征集、文物调查、考古发掘工作中发现重要文物并有显著成绩的;
(八)在文物保护管理、文物修缮、文物市场管理、文物安全保卫工作中成绩显著的;
(九)长期从事文物保护工作有显著成绩的。
第五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的,按照下列规定给予处罚:
(一)违反第十一条规定,擅自拆除、损坏文物安全设备的,由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责令赔偿损失,可以并处二千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第十四条规定,擅自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工程建设或者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修建建筑物、构筑物的,由城乡规划部门或者由城乡规划部门根据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责令停工、拆除违法修建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可以并处二万元
以下罚款;
(三)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和第二十五条规定,进行建设工程选址和工程设计事先不征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同意,不经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组织文物调查、勘探,或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在修缮、拆除、迁移时不按规定进行的,由城乡规划部门或者城乡
规划部门根据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责令其停止建设、修缮、拆除、迁移,赔偿损失,可以并处二万元以下罚款;
(四)违反第二十条规定,利用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封建迷信活动或者宗教活动的,由公安部门责令其停止活动,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五)违反第二十二条规定,擅自进行考古钻探的,由公安部门或者公安部门根据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予以制止、没收其工具,可以并处二千元以下罚款;
(六)违反第三十一条规定,私自调用、借用国家收藏文物的,由当地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追回调用、借用文物,没收非法所得,对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七)违反第三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存放易燃、易爆、易腐蚀品、放射性物质或者其他危险品,危及文物安全的,由公安部门或者公安部门根据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责令搬走危险品,没收器具,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八)违反第三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开山、采石、挖沟、取土、放牧、射击、狩猎、砍伐树木等危及文物安全的,由公安部门或者公安部门根据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予以制止,可以并处二百元以下罚款;
(九)违反第三十六条规定,擅自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古迹名胜区的崖壁上新刻今人、古人作品的,由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销毁,恢复原状,可以并处五千元以下罚款;
(十)违反第四十一条规定,文物征集人员利用工作之便为自己或者他人非法代购文物的,由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没收非法收购的文物,可以并处二千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十一)违反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四条、第四十五条、第四十六条、第四十七条、第四十八条规定,进行文物复制、拓印、拍摄、测绘或者翻刻副版拓片出售的,由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警告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并没收全部文物复制品、拓片、照片、录像带、临摹、测绘图纸;
(十二)违反第四十九条规定,出口文物或者携带文物出境不经申报,或者不经鉴定的,由海关予以没收,并处以罚款。
本条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或者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按各自的职责作出决定。
第五十四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诉讼。逾期不申请复议或者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处罚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五十五条 违反文物保护法律、法规,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一章 附 则
第五十六条 本条例执行中的具体问题,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第五十七条 本条例自通过之日起施行。


(1997年12月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

决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决定对《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作如下修改:
第五十三条第一款第(八)项“违反第三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开山、采石、挖沟、取土、放牧、射击、狩猎、砍伐树木等危及文物安全的,由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侵害、赔偿损失,可以并处三百元以下罚款”修改为:“违反第三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开山、采石、挖沟、取土、放
牧、射击、狩猎、砍伐树木等危及文物安全的,由公安部门或者公安部门根据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予以制止,可以并处二百元以下罚款”。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管理条例》根据本决定作相应的修正。



1993年12月11日

STANDARDIZATION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附加英文版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STANDARDIZATION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dopted at the Fifth Meeting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Seven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on December 29, 1988, promulgated by
Order No. 11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December 29, 1988, and effective as of April 1, 1989)
Contents
Chapter I General Provisions
Chapter II Formulation of Standards
Chapter III Implementation of Standards
Chapter IV Legal Responsibility
Chapter V Supplementary Provisions

Chapter I General Provisions
Article 1
This Law is formulated with a view to developing the socialist commodity
economy, promoting technical progress, improving product quality,
increasing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safeguarding the interests of the
State and the people and suiting standardization to the needs in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a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relations with foreign
countries.
Article 2
Standards shall be formulated for the following technical requirements
that need to be unified:
(1) the varieties, specifications, quality and grades of industrial
products as well as the safety and sanitary requirements for them;
(2) the design, production, inspection, packing, storage, transportation
and methods of operation of industrial products as well as the safety and
sanitary requirements for them in the process of production,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3) technical requirements and testing methods related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4) the designs, construction procedure and safety requirements for
construction projects; and
(5) technical terms, symbols, code names and drawing methods related to
industrial production, project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ajor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other items that need to be standardized
shall be designated by the State Council.
Article 3
The tasks of standardization shall include the formulation of standards
and organization of and supervision ov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andards. Standardization shall be incorporated in the plan for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rticle 4
The State shall encourage the active adoption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Article 5
The department of standardization administration under the State Council
shall be in charge of the unified administration of standardization
throughout the country. Competent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under the
State Council shall, in line with their respective functions, be in charge
of standardization in their respective departments and trades.
The departments of standardization administration of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hall be
in charge of the unified administration of standardization within their
respective administrative areas. Competent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under the governments of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hall, in line with their respective
functions, be in charge of standardization in their respective departments
and trades within their respective administrative areas.
The standardization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s and the competent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of cities and counties shall, in line with
their respective functions as assigned by the governments of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be in charge of standardization within their respective
administrative areas.

Chapter II Formulation of Standards
Article 6
National standards shall be formulated for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s that
need to be unified nationwide. National standards shall be formulated by
the department of standardization administration under the State Council.
Where, in the absence of national standards,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a
certain trade need to be unified, trade standards may be formulated. Trade
standards shall be formulated by competent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under the State Council and repor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ndardization
administration under the State Council for the record, and shall be
annulled on publication of the national standards. Where, in the absence
of both national and trade standards, safety and sanitary requirements for
industrial products need to be unified within a province, an autonomous
region or a municipality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local
standards may be formulated. Local standards shall be formulated by
departments of standardization administration of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repor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ndardization administration and the
competent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under the State Council for the
record, and shall be annulled on publication of the national or trade
standards.
Where, in the absence of both national and trade standards for products
manufactured by an enterprise, standards for the enterprise shall be
formulated to serve as the criteria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production. An
enterprise's standards for its products shall be reported to the
standardization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and the competent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under the local government for the record. Where national or
trade standards have been formulated, the State shall encourage
enterprises to formulate their enterprise standards, which are more
stringent than the national or trade standards, to be used in these
enterprises.
Where the formulation of standards is otherwise provided for by law, such
legal provisions shall be complied with.
Article 7
National standards and trade standards shall be classified into compulsory
standards and voluntary standards. Those for safeguarding human health and
ensuring the safety of the person and of property and those for compulsory
execution as prescribed by the laws and administrative rules and
regulations shall be compulsory standards, the others shall be voluntary
standards.
The local standards formulated by standardization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s of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for the safety and sanitary requirements of
industrial products shall be compulsory standards within their respective
administrative areas.
Article 8
The formulation of standards shall be conducive to ensuring safety and the
people's health, safeguarding consumer interests and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Article 9
The standards to be formulated shall be conducive to a rational use of the
country's resources, a wider utiliz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gains and the enhancement of economic returns, conform to operation
instructions, increase the universality and interchangeability of
products, and be technologically advanced and economically rational.
Article 10
The standards to be formulated shall be coordinated with and supported by
related standards.
Article 11
The standards to be formulated shall help promote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 with foreign countries and foreign trade.
Article 12
The roles of trade associations,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academic organizations shall be brought into play in the formulation of
standards. A department engaged in the formulation of standards shall
organize a committee on standardization technology composed of
specialists, which shall be responsible for the drafting of the standards
and shall participate in the examination of the draft standards.
Article 13
After the standards come into force, the department that formulated them
shall, in the ligh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and the
needs in economic construction, make timely reviews of the current
standards to determine if they are to remain effective or are to be
revised or annulled.

Chapter III Implementation of Standards
Article 14
Compulsory standards must be complied with. It shall be prohibited to
produce, sell or import products that are not up to the compulsory
standards. With regard to voluntary standards, the State shall encourage
their adoption by enterprises on an optional basis.
Article 15
With respect to products for which national or trade standards have been
formulated, enterprises may apply to the standardization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under the State Council or agencies authorized by the same
department for product quality authentication. For products which are
authenticated to conform to the standards, certificates shall be issued by
the department that made the authentication and the use of the prescribed
authentication marks shall be permitted on such products and the packing
thereof.
If products for which authentication certificates have been granted do not
conform to national or trade standards, or if products have not undergone
authentication or found not up to the standards after the authentication
proceedings, no authentication marks shall be permitted for use on such
products leaving factories for sale.
Article 16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export products shall comply with contractual
provisions.
Article 17
The development of new products, improvement of products or technical
renovation by an enterprise shall conform to standardization requirements.
Article 18
Departments of standardization administration under governments at or
above the county level shall be responsible for supervision over and
inspec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andards.
Article 19
Departments of standardization administration under governments at or
above the county level may, in accordance with needs, establish inspection
organizations or authorize inspection organizations of other units to
examine whether products conform to the standards. Where the laws and
administrative rules and regulations provide otherwise on inspection
organizations, such provisions shall apply.
Disputes over whether a product conforms to the standards shall be handl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nspection data provided by the inspection
organizations as specified in the preceding paragraph.

Chapter IV Legal Responsibility
Article 20
Whoever produces, sells or imports products that do not conform to the
compulsory standards shall be dealt with according to law by the competent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as prescribed by the laws and administrative
rules and regulations. In the absence of such prescriptions, his products
and unlawful proceeds shall be confiscated and he shall be concurrently
fined by the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for industry and commerce; where
serious consequences are caused and crimes are constituted, the person
directly responsible shall be investigated for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Article 21
Where authentication marks are used on products leaving a factory for
sale, for which authentication certificates have been issued but which do
not conform to national or trade standards, the enterprise concerned shall
be ordered by the department of standardization administration to stop the
sale and shall be fined concurrently; where the circumstances are serious,
the authentication certificates shall be revoked by the department that
made the authentication.
Article 22
Whoever uses authentication marks, without authorization, on products
leaving a factory for sale, which have not undergone authentication or
have been found not up to the standards after the authentication
proceedings, shall be ordered by the department of standardization
administration to stop the sale and shall concurrently be fined.
Article 23
A party which refuses to accept the punishment of confiscation of its
products and of its unlawful proceeds and a fine may, within 15 days of
receiving the penalty notice, apply for reconsideration to the office
immediately above the one that made the punishment decision; a party which
refuses to obey the reconsideration decision may, within 15 days of
receiving the reconsideration decision, bring a suit before a people's
court. The party also may, within 15 days of receiving the penalty notice,
directly bring a suit before a people's court. If a party neither applies
for reconsideration nor brings a suit before a people's court within the
prescribed time nor complies with the punishment decision, the office that
made the punishment decision shall apply to a people's court for
compulsory execution.
Article 24
Personnel responsible for the supervision, inspec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standardization who violate the law or neglect their duties, or are
engaged in malpractices for personal gains, shall be given disciplinary
sanctions; where crimes are constituted, their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shall be investiga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Chapter V Supplementary Provisions
Article 25
Rul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Law shall be formulated by the State
Council.
Article 26
This Law shall go into effect as of April 1, 1989.


Important Notice:
This English document is coming from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OVERNING FOREIGN-RELATED MATTERS" (1991.7)
which is compiled by the Brueau of Legislative Affairs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is published by the China
Legal System Publishing House.
In case of discrepancy, the original version in Chinese shall prev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