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关于民间艺人管理工作的若干试行规定

时间:2024-06-22 04:26:57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609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民间艺人管理工作的若干试行规定

文化部


关于民间艺人管理工作的若干试行规定
1982年1月5日,文化部

从事曲艺、木偶、皮影、杂技表演艺术的民间艺人(以下简称“民间艺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文艺队伍的组成部分,是一支活跃人民文化生活,进行宣传教育的不可忽视的力量。为了进一步促进民间艺术的繁荣,以适应新时期的需要,现对民间艺人的管理工作特作如下规定:
一、登记、管理:
民间艺人系指长期分散活动在广大农村和城镇,以从事曲艺、木偶、皮影、杂技等民间艺术演出活动为职业的班组或个人。
各县(市)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通过一定方式对民间艺人进行考核;凡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遵守政府法令,有一定业务水平和一定数量有益无害的演出节目,能维持经常性营业演出者,可准予登记。登记后,由县发给职业民间艺人演出证。农忙务农、农闲从艺的半职业艺人发给半职业民间艺人演出证。不准曲艺等团队为民间艺人出具演出证明。无民间艺人演出证者不得进行营业演出。
民间艺人在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既可以根据“自愿组织、自行管理、自负盈亏”的原则结合当地的需要与可能组成合作班组,也允许其从事个体的营业演出。所进行登记的合作班组或个人倘若不能维持营业演出时,自然淘汰。
各县(市)文化主管部门应指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并委托区、社①文化馆、站对民间艺人进行具体管理和业务指导。职业民间艺人要向县(市)文化行政部门交纳少量的管理费,此项管理费要取之于艺人,用之于艺人,主要用于民间艺人的会议和印发学习材料等开支。此外,不要再收缴其它费用。注① 原公社文化站现已改为乡文化站,原生产队已改为村。
二、演出、收费与分配:
职业民间艺人和半职业民间艺人的演出活动范围,一般都应限定在本县(市)所辖范围。赴外地演出时,需持本县(市)文化局的介绍信(在邻县演出可持公社介绍信),并预先征得前往演出所在地的县一级文化局的同意。演出活动(时间、场次、节目等)要在民间艺人手册上进行登记,由公社文化站或接待单位签章备查。
收费问题,应视不同的艺术形式和演出质量以及当地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由各县(市)文化局制定大体的标准。
合作班组中职业艺人的演出收入,除向班组交纳一定的公共积累外,均归个人或由班组合理分配;户口在农村的半农半艺的民间艺人,应向生产队交纳一些公积金,数额大致与农村其它工匠相同。
三、民间艺人要努力丰富上演节目,不断提高演出节目的思想性和艺术水平。其演出节目,既要注意教育效果,也要注意满足群众正当的娱乐要求。演出节目要向当地文化主管部门登记备案,定期报请文化主管部门审查。禁止演出有害观众身心健康的渲染色情、宣扬迷信、形象野蛮、表演恐怖残忍等有毒素的节目。对演出有害节目屡教不改者,没收其民间艺人演出证。
各地要大力支持创作、改编和演出现代题材的节目,应组织有关专业人员帮助民间艺人挖掘、整理和加工传统节目。对其成绩显著者给予奖励和表扬。
四、各县(市)文化主管部门要采取各种方式(如定期学习,举办训练班、观摩会、座谈会、业务辅导和评奖等),提高民间艺人的政治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对民间艺人的合法权益要切实给以保障和支持。
五、各县(市)文化主管部门要密切与有关部门协作,加强对书场、茶社以及农村集市演出场地的管理和演出安排。防止被某些个人控制,从中盘剥。书场、茶社与演唱艺人的收入分成以及农村集市演出场地的收费要双方协商,公平合理。


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总行机关处级及处级以下干部岗位交流暂行办法

建设银行


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总行机关处级及处级以下干部岗位交流暂行办法
建设银行



第一条 干部岗位交流应遵循有利工作、流向合理、亲属回避、服从组织分配的原则。
第二条 处级以下干部在部内各处间的岗位交流,由部主任决定,报人事部门备案后执行。
第三条 处级以下干部部门间的交流,需调入的,由调入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向人事部提出用人计划和用人条件;需调出的,由调出部门提出拟调出人员名单和理由,人事部门根据岗位交流原则和调入、调出部门要求进行调配。
第四条 人事部在征得调入调出部门负责人同意的情况下,有权对处级以下干部实行指令性调配。
第五条 处级干部部门内岗位交流,由所在部门提出方案,与人事部门协商一致,共同签报所在部门分管领导同意后,由分管人事工作的领导审批。
第六条 处级干部部门间岗位交流,由调入部门提出用人计划和用人条件,调出部门提出拟调出干部名单和理由,由分管本部门工作的行领导同意后送人事部门。人事部门与调入、调出部门协商一致后,报分管人事工作的领导审批。
第七条 新组建部门处级干部调配,由人事部门提出方案,报行党组批准。
第八条 本办法由总行人事部负责解释。
第九条 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执行。



1995年7月19日

安徽省各级党政机关接待处理人民群众集体上访工作暂行办法

安徽省委办公厅 省人民政府办公


安徽省各级党政机关接待处理人民群众集体上访工作暂行办法
省委办公厅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对人民群众集体上访的接待工作,引导人民群众正确行使民主权利,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人民群众到党政领导机关上访,反映意见、要求,提出批评、建议,是行使民主权利的一种形式。广大人民群众应正确行使公民的民主权利,自觉维护机关工作秩序和社会秩序。
第三条 人民群众向党和政府反映问题,提出要求,不宜采取集体上访的方式。组织群众集体上访,既有碍生产秩序、工作秩序和社会秩序,又不利于对上访问题的正常处理。对于人民群众集体上访,应尽力劝阻;如劝阻无效,要认真接待和妥善处理。
第四条 人民群众集体上访,必须遵守宪法、法律和法规,不得携带武器、管制刀具、易燃、易爆及有毒物品,不得围攻殴打接待工作人员,不得扰乱机关正常工作秩序,不得侵占、损坏公共财物,不得煽动闹事。如有违犯,依法处理。
第五条 人民群众集体到党政领导机关上访,应实事求是地反映问题和提出要求;要服从接待部门安排,不得纠缠取闹和到党政机关院内或在大门口滞留。
第六条 人数较多的集体上访,由上访人员推出代表,向接待部门反映意见和要求,转达接待部门的接谈处理意见,配合接待部门做好接谈工作。
第七条 经过接谈,说明政策和处理原则后,集体上访群众应立即返回,不得滞留不归;即使按政策可以解决的问题,也应返回听候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处理。
第八条 集体上访群众在上访期间的食宿、路费一律自理。
第九条 各级领导和信访部门对本地区集体上访因素要经常进行调查分析,及时了解掌握集体上访信息。要主动深入群众,了解情况,协助基层做好超前工作;要坚持疏导的方针,说服群众,就地处理,避免越级集体上访。
第十条 对群众越级集体上访,要采取有效措施劝阻,并及时向上级报告;劝阻无效的,有关地区和部门要立即派出负责同志到上级机关协助做好劝返工作。
第十一条 对大批群众集体进京上访的,铁路、公路部门要积极配合有关地区和部门,采取必要措施劝阻。
第十二条 来访接待部门要先问明群众集体上访情况,并及时向领导汇报。对于纯属部门处理的问题,应介绍到有关部门接谈处理。对于情况复杂,涉及几个部门或地区的问题,可由来访接待部门牵头,由有关部门会同有关地区派来的同志接谈。
第十三条 对到党政领导机关门口或进入机关的集体上访群众,机关保卫部门要会同来访接待部门,动员他们到来访接待室或到临时指定的地点接谈。
第十四条 对人数众多、可能影响机关秩序和社会秩序的集体上访,公安部门可根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维护上访秩序的有关规定,派人到现场了解情况,宣传法制,维持秩序。对有违法行为和带头煽动闹事的组织者、操纵者,要视情节轻重,依法给予警告或收审,触犯刑律的
,要给以刑事处罚。
第十五条 集体上访发生的当地政府及其主管部门是处理集体上访问题的主办单位,应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原则,主动接谈处理,不得互相推诿。对跨地区、跨部门和涉及面广的问题,有关单位和部门要密切配合,协商处理。
第十六条 处理集体上访反映的问题,要严格按照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令办事,应该解决的要及时研究解决,不能解决的要坚持原则,不乱开口子。对重大问题和出现复杂情况时,党政领导要亲自主持接谈处理,或直接到群众中去做工作。
第十七条 经过接谈处理,集体上访群众仍不听劝说、滞留不归的,由有关地区和单位派人带回当地;对坚持不归、影响机关工作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可采取适当方式遣送,必要时公安部门予以协助,交通部门帮助安排车辆。
第十八条 集体上访群众返回后,当地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做好思想稳定工作,并把上访问题的调查处理结果报告上级领导机关。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下达之日起试行。各地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1989年4月14日